博士管食堂?智慧食堂用“智力”解放“人力”
5月21日,东南大学发布招聘公告,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管理岗位36个,专技岗位5个。小编注意到,总务处招聘膳食管理办公室管理岗,要求食品、营养、烹饪等相关专业的博士。
东南大学招聘说明书(学校官网截图)
据《东南大学2025年管理和专技岗位招聘说明书(第一批)》,该岗位主要负责学校食堂餐饮全链条监管与质量提升。岗位任务包括负责菜品开发、规划、核价、烹饪、第一、二课堂文化建设等。
作为食堂的管理岗位,还要负责落实校园食品安全管理,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工作,协助拟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、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清单、督促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。同时兼顾宣传事务,并定期开展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教育、培训及考核工作。
东南大学为食堂管理岗位招聘博士人才,这一举措折射出传统食堂管理对“人力专业化”的高度依赖,也揭示了传统食堂管理模式的转型阵痛。值得关注的是,随着AI、物联网等技术的加速渗透,智慧食堂正在悄然重构管理逻辑,让“人力驱动”转向“科技驱动”。我们不妨以此次招聘岗位的三大核心职责为切口,解构这场正在发生的食堂管理革命。
让每一道新菜都基于真实需求
传统食堂研发新菜,往往依赖厨师经验或随机试错,耗时耗力且难以匹配就餐者的真实需求。
智慧食堂则用技术打通“需求-研发-反馈”闭环:
需求预判:通过智能结算系统收集就餐数据,平台能够全方位统计营收情况、菜品销量、就餐率等核心经营指标。AI智能分析模型自动生成多维度报告,直观展示菜品销售趋势、就餐高峰时段及就餐者偏好,以数据反哺研发决策。
智能排菜:由雄伟科技自主研发的数字化食谱库,内置1000余道食谱。借助AI智能技术的强大力量,系统能够综合考虑就餐人数、餐标设定、食物定量标准以及个人就餐偏好等多重因素,精准地从海量食谱库中筛选出最佳方案,自动生成搭配合理、营养均衡且开支适中的周食谱。
意见反馈:就餐者可通过掌上通移动应用或食堂内的交互终端设备,对每日供应菜品的口味、分量等进行点评,也可针对食堂环境、服务质量等方面提交具体的意见或建议。
智能设备替代厨师掌勺,让出品更稳定高效
传统食堂依赖厨师个人手艺,高峰期常出现“早班菜偏咸、晚班菜偏淡”等问题。
智慧食堂用智能化设备实现“无厨师化烹饪”:
智能烹饪:智能烹饪设备搭载数字菜谱系统,如同专业厨师,实现标准化高效出餐。针对中餐特色,雄伟科技研发出大火爆炒、中火煎炒、小火滑炒等智能烹饪程序,精准调控火候。后厨人员仅需按照菜品工艺卡备好食材,一键选择对应程序,即可精准复刻千道美味。单台万能蒸烤箱具备80公斤多种菜肴的同时烹饪能力,轻松应对就餐高峰期的出餐需求。
高效切配:蔬果、肉禽加工线引入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,可一体化完成食材的浸泡、清洗、去皮、切丝/片/块/段,以及肉禽的解冻、切割等加工作业。设备通过标准化作业大幅减轻后厨劳动强度,同时将作业效率提升数倍。
全链路智能监控替代人工巡查,让安全更可控
传统食安管理依赖人工巡检、台账记录,存在“漏检盲区多、追溯效率低”等隐患。
智慧食堂用物联网技术构建“无死角监管网络”:
食品安全无小事。安全监管系统,利用多模态数字技术实现了食堂的“四维”防护:
食品安全:通过智能收货秤的影像功能,鉴别食材质量。农残检测仪对食材进行农兽残及抗生素检测,不合格食材直接拒收。智能留样设备可关联当日当餐食谱,支持人脸识别、合规称重及标签打印,设置48小时锁存,全程记录可追溯。


人员安全:证照管理与门禁系统联动,通过人脸识别与身份验证严格管控人员进出,拒绝陌生人进入后厨区域。每日清晨,AI晨检仪自动检测员工的体温、手部伤口等健康指标,确保持证合规上岗。
生产安全:AI摄像头全天后监控后厨动态,即时抓拍后厨人员违规操作行为(如未戴口罩、违规抽烟),智能识别老鼠出没、明火离灶等隐患并即时预警。系统还能同步监测设备运行状态以及电力燃气等能耗数据,异常情况自动介入。
环境安全:通过部署温湿度、燃气、烟雾、水浸等多种传感器,系统实时采集冷藏库、干调库等关键区域的环境数据,精准预防食物变质风险,指标超限自动告警。依托线上AI巡检功能,自动生成紫外线消毒、餐具消毒记录等电子台账。同时,配备活氧水杀菌消毒设备,可对厨房台面、地面进行全面消杀,全方位保障环境的安全。
所有数据集中呈现于食安大屏,形成可视化监管中枢,依托食安驾驶舱,助力食堂常态化开展检查与整顿工作。有效杜绝事故发生,显著提升管理效能。
是让技术成为“隐形员工”
从数据驱动的菜品开发,到智能设备的高效烹饪,再到全链路智能监管,每个环节都在证明:食堂管理的升级不靠“人海战术”,而是靠算法、硬件与数据的协同作战。
不过,智慧食堂绝非取代专业人才,而是借助技术承担起70%以上的重复性工作,释放管理者与员工的创新潜能。这种变革不仅解放了人力,更让食堂从“经验主导的传统餐饮场所”蜕变为“科技驱动的智慧服务场景”。“技术减负+人才增效”的协同模式,才是食堂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路径。